活动消息

新闻

首页 > 活动消息 > 新闻 > 正文

两会声音|叶小纲:完善我国美育育人评价体系

时间:2019-03-27  浏览: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学校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以来,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育至今,至少延至2035年,都会一直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这一任务要求体现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国家教育文件以及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等系列讲话中。为此,教育部积极采取了措施,如和全国30多个省市签署了《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将“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考核和督导评估”连年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发布音乐、美术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开展学生艺术学科素养评测等。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以期提高教育质量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评价同样是我国美育教育体系不能缺少重要环节。然而遵循美育规律,建构科学美育育人评价机制对我国当前而言还存在诸多必要探讨并予以完善的空间。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如何进行美育渗透或融合性美育学科评价问题。

新时代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就把美育或者说艺术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对待,由此,艺术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生美育素质评价的基本方式。然而,“五育”之中,唯“美”主情,情感、情趣、情操等是构成人自觉、愉悦、持续行为的心理基础,除“美”之外,其他“四育”,如果缺少了肯定性情感的支撑,其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中华传统美育中,清人俞正燮说,“凡检三代以上书,乐之外无所谓学”,先秦三代的美育将所有的教育内容融入其中的;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原始儒家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将美育融入其他“四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是当前我国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这一部分进行科学的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是当前美育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逻辑不周延的问题。

具体来说,美育评价应包括对教师、学生、内容、方法以及效果等多方面的评价。对教师而言,“师者,人之模范也”,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因此,全学科美育教育,离不开具有美育素养的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对他们的美育能力与教育内容、方法与效果的综合评价。

从教育本体来看,审美教育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心态、审美经验、审美判断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其内在的逻辑是:直观(感知)——联觉——想象——感悟——经验,从而在丰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心态与判断力。所以,要使学生有全面的审美素养,必要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而目前分科的艺术教育,如何体现出这种审美素养的全面性?如果能够体现,又是通过何种评价结果作为依据?显然,这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三是学科教育评价中存在对美育价值认知的不足问题。

抛开现在教育中的学科思维,我们探两点。第一是人的道德心。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详尽论证出一个结论:人的道德是建立在同情人之上。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可见,同情心是培养道德公民的基础要素,而审美教育培养恰是这种心的重要手段。古人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就是这种同情心的真实写照。《礼记》载:“礼由外作,乐由中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都是礼乐并施,舍弃了乐教,也就是美育,无法培养出君子般的人才。今天的道德教育假如没有美育相持,培养不出知行合一的道德公民。第二是人的创造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力,没有了想象力,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识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造。这一点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等科学家已经反复质问并提醒了,而我们在智育中如不加以重视,恐怕他们的提问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也是很难得到解答。相反,人的审美教育,审美想象是不可缺失的,因此,也是美育也是培养人的想象力或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认可这两点,试问,美育是不是应该在“德”“智”两育中进行渗透?这种渗透教育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以完善之?

基于此,我提出完善我国美育育人评价机制,具体建议有如下四点:

一,设立重大攻关课题,深入研究并建构学生综合(大)审美素养评价体系。

二,将美育渗透到“德智体劳”四育之中,并把美育作为其学科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加强全学科教师的审美素质培养,把审美素养纳入教师评价体系。

四,注重生态美育,把校园打造成美育大课堂,把校园美育文化建设纳入教 育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