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准尉,五个女兵,一场敌众我寡的战斗,五个香消玉殒的女战士,这就是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相信很多观众,对这个故事十分熟悉,但是它的歌剧版电影,你了解多少呢?
几代人的经典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同名原著小说,是苏联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讲述二战期间,五位苏联女兵为抗击德国侵略者而牺牲的凄美故事。
导演滕俊杰
1972年小说被搬上大银幕,1973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又获列宁奖金。2015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再次被翻拍,相比1972年版的整整三个小时,这次在时间上有了缩减,但感人依旧。而国内大多数观众,对于这一作品的印象,来自2005年毛卫宁导演翻拍的版本。很多人在多年后重温时,才发现这部童年电视剧,原来是中国团队制作完成的。而该片的中国歌剧版在2015年就已经登上舞台,并且曾受邀到俄罗斯演出,其后又由滕俊杰导演将这部歌剧,拍摄成如今大家看到的歌剧电影。
从小说到电影,从电影到电视剧,再从影视到歌剧,这5个女兵的故事,流传了几十年。作为在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俄罗斯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代国人对于前苏联电影的集体记忆。
歌剧+电影的完美组合
不管是电影,还是歌剧,观众对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而歌剧电影,很多人可能会一头雾水。歌剧电影,顾名思义是以歌剧为蓝本拍摄的电影。作为歌剧与电影这两大艺术体裁联姻而产生的品种, 歌剧电影融合了二者的优点。
不能否认在今天国内电影的受众群远大于歌剧,而歌剧演出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的声音效果问题,以及表演瑕疵。因此,歌剧电影借助于电影的高清画面和环绕音响,让观众可以随着摄影机的镜头贴近剧中人物,增加身临其境的效果。
达到这一效果,就要求歌剧电影在音乐艺术与听觉视觉的表现力上要更加完美。而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显然没有让人失望。
歌曲+音效+舞蹈=全新的演绎
所谓歌剧,当然是以歌曲来演绎。影片中对剧情的描述,以及人物的对白,都是歌曲的形式。因为原著以前苏联为背景,所以歌曲也以俄罗斯风格为主。片中的咏叹调《你们可听到我的呼唤》、《黎明就要来了》、《我知道爱情是什么》,虽然都是中文演唱,但仍然带有浓浓的俄罗斯风情。当熟悉的《喀秋莎》动人旋律响起,俄罗斯民族乐的美感和前苏联战争时期的情感融为一炉。
不仅是歌曲动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音效上也相当出彩。滕俊杰曾经执导过《霸王别姬》等多部国内外获奖的3D全景声京剧电影,经验十分丰富。
此次《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采用了杜比全景声制作, 想要达到一种浸润式的听觉效果,而本片也确实做到了。影片中冉卡为迷惑敌人,在水中沐浴的片段,溪水的流动声和戏水时溅起的浪花声都清晰动听,让舞台上真的有水流动的错觉。而女兵中枪时,静悄悄的黎明中忽然迸发出的一声枪响,也像是从身边而来,让人为之一震。
除了歌曲和音效,片中还加入了大量的舞蹈元素,丰富了影片的观赏性和表现力。舞蹈的加入,还可以弥补用歌曲很难表达的画面。比如丽莎在沼泽中牺牲的场景,影片中的沼泽就由演员通过肢体来演绎。表现出沼泽可怖的纠缠与吞噬,非常有音乐舞台特色,写意而有力。
影片中还加入了许多特效镜头,片尾处,牺牲的女兵们的笑脸一一闪过,年迈的准尉带着年轻的一代回到战斗过的白桦林。五位女兵用鲜血所浇灌出来的白桦屹立长存,是人们永久的忧伤。一如黎明前女兵所唱的那首歌: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
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
【文/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