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首页 > 校友动态 > 正文

    琴弦上的传承——听李洋演绎柴可夫斯基

    时间:2025-09-23  浏览:


    琴弦上的传承

    ——听李洋演绎柴可夫斯基

    笔者:克劳迪娅·杨 

    “Claudia,你一定要来听我哥哥的大提琴演奏!”李洋的妹妹满怀骄傲地邀请我。作为她的朋友,我欣然赴约,尤其当演出地点正是我工作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5月4日,北京交响乐团在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执棒下,呈现了一场名为“永恒的怀念”的音乐会。上半场由瓦格纳的《黎恩济》序曲拉开序幕,随后李洋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下半场则是肖斯塔科维奇的《G小调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

    我曾在网上看过李洋的演出,但这一次近距离聆听其现场,才真正领略到他非凡的艺术魅力。他的大提琴声兼具穿透力与柔韧性,既能凌越整个乐团的音墙,又如丝绸般细腻温润。他对音符呼吸的把握、对装饰音的雕琢精准而深情,仿佛将作曲家藏在旋律深处的俄罗斯灵魂一一唤醒。主旋律奏响时,仿佛置身冬宫长廊,光影斑驳,历史回荡。作为多次造访俄罗斯的钢琴家,我惊异于他弓弦之间流淌出的纯正“俄式基因”:对民族与生命的热望、诗意的忧郁与坚韧——那种超越语言的情感共鸣令人动容。



    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举重若轻的技术控制。那些需要超强肺活量和持久性支持的长句,在他手中化作充满张力与弹性的金色弧线。他的技巧已完全融于音乐的叙事之中,不炫技、不浮夸,只为精准表达情感。

    演出尾声,全场掌声雷动,“Bravo”声不绝于耳。李洋两度谢幕后返场献上柴可夫斯基的《夜曲》。此时全场寂静无声,琴音如一缕轻烟,缓缓升起,又温柔落下。若说《洛可可变奏曲》如丰盛正餐,那这首《夜曲》便是温润如玉的甜点,余味无穷,柔和地流入心田。柴可夫斯基旋律中的民族情怀与浪漫精神,李洋以琴声娓娓道来,无须语言,听者自能心领神会。

    音乐会后短暂的交流让我更加确定,他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演奏家,更是声音的理想主义者。他对音色的敏感几近偏执,每一道声波在他心中都应有其存在的理由。他追求的不只是动听的声音,而是思想、情感和审美的三重结合。这种执着,正是一个真正成熟音乐家的标志:从童年启蒙到高等教育,再到无数舞台的磨砺,最终抵达对声音语言深层的理解与掌控。唯有如此,演奏者才能从技术的匠人,升华为讲述音乐灵魂的诗人。

    11CEC

    音乐会后交谈中,我更加确信,李洋是一位声音的理想主义者。他对音色的敏感接近偏执,每一道声波都在他心中有着明确的审美标准。他的成功不仅来自天赋与训练,更源自对声音语言的深刻理解与掌控——这是将演奏者从匠人升华为诗人的关键。

    李洋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李仲平是中国交响乐团的大提琴家,妹妹李泽亦在团中任职。他1995年赴美,获全额奖学金入读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后于哈特福德音乐学院师从大卫·芬科。1998年,他获纽约州立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奖学金,攻读硕士,师从俄国名家瓦格拉姆·萨拉金——前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助教。李洋并直接受教于大提琴泰斗罗斯特罗波维奇,后者盛赞其演奏为“激情与力度的完美结合”,并称其琴声“这么有强壮有力量”。 李洋作为大提琴独奏家活跃于国内外舞台,曾与沃特伯里、斯普林菲尔德、巴摩尔、埃尔克斯、新罗切斯特等多个欧美乐团合作,也频繁登台北京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指挥包括邵恩、胡咏言、谭利华、杨阳等。他的足迹遍及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在纽约林肯中心、Radio City等殿堂级舞台上留下了动人旋律。

    从恩师萨拉金到巨匠罗斯特罗波维奇,李洋肩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精神与信念的传递。所谓艺术的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在时代洪流中以赤诚之心耕耘、开花、结果,并将种子播撒于新的土壤中。他的琴声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在的坚定与灵魂的燃烧。这种“激情与力度的完美体现”,正是大师精神最深刻的延续。